肥胖是种病,怎样治疗肥胖才有效?专家来支招
(资料图片)
吃减肥餐、节食、网红代餐、蒸桑拿……为了减肥,很多人都跟着各路博主、资料尝试过N种方式,听过的减肥方法也不计其数,很多人都说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可是,似乎成效又不太显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减重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为您支招。
中年女子换个方式,半年瘦了40斤
40岁的李女士身高164厘米,体重88公斤。从两年前开始,她便热衷于减肥这件事。为了瘦,她尝试过很多方法:汗蒸、节食、吃代餐粉、健身……刚开始,减重的效果还不错,李女士特别开心。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减肥这件事上,她是从不含糊的。不仅办了2万多的健身私教卡,还充了汗蒸馆的最高等级VIP。但凡为了减肥能做的,她都坚持做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8个月后,李女士确实瘦了。可是,接下来的“减肥之路”似乎进入了瓶颈期。李女士的运动健身、饮食管理坚持进行,可是体重却进入了平台,为此她特别焦虑。听朋友介绍,李女士慕名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周四上午,找到了王尧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
原来,李女士的父母也偏胖。母亲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父亲患有脑梗。因此,李女士感到压力,害怕走上父母的相同“道路”。询问李女士的情况后,王尧主任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李女士目前体重指数(BMI)32Kg/㎡,伴有高血压、严重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以及因长期运动所致的骨关节劳损。为此,王尧主任医师带领内分泌科肥胖专病综合诊疗团队,为李女士制定了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内分泌科提供专业运动师,针对关节损伤的情况,开具“运动处方”;营养师调节更加适合她的工作强度和日常习惯的工作餐食谱;相关多学科医生分别针对肥胖症、严重代谢综合病等,进行了目前具有国际证据的药物治疗。同时,将李女士加入内分泌科的共同照护系统,在疫情期居家间,医生也可以为其线上指导,定期提醒随访时间、复查内容。半年后,李女士特别激动地告诉王尧主任医师,自己的体重继续下降了40斤,而且血脂、尿酸、肝功能等代谢指标正常,并且近一年半来也维持的很好。
有种“隐形肥胖”,看不见却伤人
生活中,有一种苗条,叫“看着好瘦”,而有一种肥胖,却叫“隐形肥胖”。“隐形肥胖”,看不见却很伤人。专家指出,有些脂肪会藏在人们身体里,比如肝脏、胰脏、肠道等内脏的周围,包裹着它们,就像给内脏穿上了一层厚厚的脂肪“大衣”。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明明看着瘦的人,却收到了“脂肪肝”的诊断信息。
对于肥胖症判断,医生会根据体重指数(BMI)、腰围及内脏脂肪测定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其中,BMI等于体重(Kg)/身高的平方(㎡)。目前我国的肥胖防治指南规定当BMI大于等于24Kg/㎡时为超重,当BMI大于等于28Kg/㎡时为肥胖。当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厘米,可诊断为肥胖。
团队联合作战,科学防治肥胖
那么,如何科学防治肥胖呢?王尧主任医师指出,肥胖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慢性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在提高认识,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融入专业治疗十分重要。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拥有有一支完善的治疗团队,包含运动师、营养师、护理师、内分泌医师,还有介入血管医师和外科医师。中大医院的介入治疗在国内外首创和领先的去交感神经治疗方法,为肥胖和糖尿病人带来了福音。而药物治疗则填补了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和有创手术之间的治疗缺口,尤其是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机制的药物,在临床上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通讯员/王倩 程守勤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