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磨蹭的问题_搞定孩子所有的磨蹭的五句话 环球速递
一、用五句话,来解开孩子磨蹭的秘密
越不专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着鞋子的时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带,写着作业又摆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这件事,眼睛一下就飘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没心没肺吗?其实不然,因为大脑发育的问题,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差。
(相关资料图)
对策
• 接纳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发育的事实,并不是故意和咱们作对。
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应该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这点可看丹妈分享过的文章 ☞ 《毁掉孩子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数法:这招我常对我侄子用,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时间的紧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这几点——
(1)从10或者3开始数,别对孩子说还有1分钟什么的,他对一分钟是多久真的没概念;
(2)倒数速度不能过快,孩子会认为你在作弊,也跟着耍赖;
(3)倒数时自己放下手边的事情,语气不要凶但要严肃坚定,别让孩子误以为你在闹着玩;
(4)孩子做到了要及时肯定表扬:哇,宝贝,你今天穿鞋比上次快了两秒哦。
你和他说五分钟,他其实不懂什么是五分钟
孩子因大脑发育不全,对时间快慢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完全凭心情,玩的高兴就感觉时光飞逝,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度日如年。
另外在时间管理方面,孩子也不具备依据事情重要程度,排列先做哪样后做哪样的能力。
对策
• 利用玩具教孩子认识钟表
• 将日常作息更直观的标注出来
• 尝试让孩子做时间规划,与孩子一起列出同一时段要做哪些事情,将安排的权利交给孩子。
也许刚开始孩子依旧无法按自己的的安排行动,但别着急,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规划时间的思维,一次做不到,下次再调整。
慢又如何,反正也不会怎样
孩子为啥快不起来?因为他认识不到为什么要快,慢也并不会怎样啊
反正我慢慢刷牙,姥姥最后就会过来帮我刷;反正我慢慢吃早餐,最后妈妈就会带着我跑,照样不会迟到。
对策
• 让孩子承担“慢”的自然后果
早餐吃的慢,别管他,就让他迟到;作业写得慢,写不完,那第二天就等着被老师骂吧。
孩子做事慢不可怕,因为很多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可怕的是孩子不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调整自己的速度。我们不催孩子,但也不要再帮孩子收尾。
磨蹭是报复你的“催促”
从心理角度来说,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抵抗
当孩子不想做这件事,父母又逼着他做,孩子便用拖延进行无声的抵抗。
当我们说“快点”,其实就是在说孩子慢了,这本身就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质疑与否定。
没有人会喜欢老是被人说不好,也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事的时候老被人盯着,那种无形的压力只会令孩子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孩子也知道再不出门就会迟到,但是你的催促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对于他来说,现在“迟到”反而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了,他最在意的是你现在妄图“控制”他,指责他,说他慢,对于孩子来说,自由、被尊重才是他们心里最重要的事情。
你催我,是因为你觉得我做不好,那我就偏偏不去做,让你急!这是孩子对父母专制的对抗,也是对“催促”的报复。
对策
• 降低关注:拿吃饭这个问题来说,孩子饿了就吃这本来是一种乐趣,我们整天盯着反而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个任务,还得标准化操作,吃多少,吃多长时间,吃不好就会被骂,孩子对吃饭都没兴趣了,心里全是抵抗,怎么快的起来呢?
比起在吃饭的时候盯着孩子,我们更应该去想的是如何增加孩子的体力消耗,做出孩子喜爱的食物,收起家里的零食,让他自然的感到饿,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己吃饭的欲望与乐趣。
• 用游戏让每一件事情变得有趣:这招我最常用,每次侄子饭前拖拖拉拉不肯去洗手时,我就会立马很兴奋的对他说:“来,我们来比谁先冲到洗手池,你准备好了吗,我要数3咯!”,侄子一下就会被忽悠了,以为我要和他做游戏。
不是孩子太磨蹭,是我们太着急
也许上述方法都不一定奏效,但这世上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和孩子较劲!
你如果说孩子吃饭慢影响身体,我想说:情绪才是最影响孩子健康的的因素,胃病多半都是心情引起,较劲并不能解决问题,亲子关系的好坏才是育儿的基石。
在教育孩子这事上,真不需要“精细管理”,更不需要“标准化操作”。
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磨蹭打乱我们的节奏时,我们其实也并没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总是简单粗暴的希望通过催促让孩子与自己同步。
常常被催促、被打扰的孩子耐心差、易烦躁,你的催促也许能取得一个短暂、表面看令人满意的结果,却会永久损害孩子的心灵。
为何我们就不能让孩子看完那一点他爱看的动画,这些看似无聊幼稚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乐趣。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洗手都是一样,孩子却能感受其中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温度,水流的大小,孩子没有在浪费时间,对于他来说,一切的是新奇的,他正在细腻的体验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正如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