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荐:归来,韩少功忍不住抹泪花
“我代你们记住了,记住了一些碎片,就像一个义务守夜人,未经当事者们委托,也不知有无必要,为你们守护遍地月光。
(资料图)
直到月落星沉,你们也没有来。”
——当记者念出《人生忽然》这段话时,70岁的韩少功听得很仔细。他先微笑着,但记者的眼泪说来就来,他试图保持笑意,但很快,便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
本报记者李琼皓岳阳报道
5月19日晚,韩少功穿着一件黑色古风纽扣衬衫出现在汨罗一酒店外,随即被许多作家、粉丝围住。
韩少功把汨罗当成第二故乡,他的作品里许多人物原型都来自汨罗长岭。知道韩少功回来,老邻居老同事们打来电话,他只好道歉:“对不起,还没给你们报到。”
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于20日举办,中国文坛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等齐聚汨罗,站在屈原踏足过的土地上,领略新时代文学浪潮惊涛拍岸。
主动当起“家乡代言人”
一到湖南,韩少功便开始收获家乡的熟悉感。先落地长沙,这是他出生地。逗留一晚后,长沙朋友往他行李内塞湘西黄金茶,叮嘱他“记得喝”。
到汨罗更不用说。早年作为“知青”,下乡到汨罗县天井公社长岭大队(今汨罗市罗江镇群英村),后到汨罗县文化馆,汨罗成为韩少功的“文学原乡”。
“年轻时有整整10年待在汨罗。所以我的汨罗话很顺溜,他们都把我当成本地人了。”韩少功笑得很欢,两侧眼角皱纹如孔雀开屏。
2000年,韩少功在汨罗八景乡,他曾经插队六年的地方,建造了依山傍水的农家院落。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他会从任职的海南来到湖南
的乡下。
汨罗对他而言,是种依恋。“以前在村里大树下,开老乡见面会,30多人来了,全是农民。进入我小说的各位原型人物争相对号入座,大家的表情隆重、认真、严肃。”韩少功还记得曾写过一个乡村神医,人名地名都改了,虚实结合。但那位“原型医生”仍认出来,抓着他追问“为何把我写成一个塌鼻子?”让韩少功遗憾的是,“原型医生去世了,也没把他‘鼻子问题给解决好’。”
《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爸爸爸》《马桥词典》等前期重要作品都充满了汨罗元素。2021年韩少功又整理出自己上世纪70年代的部分日记,以《长岭记》为题,发表于文学杂志《芙蓉》。随后,他把近作的散文、随笔,和以前没有发表过的文章一起,做了一本名为《人生忽然》的集子。
韩少功心里放不下那些人那些事。“就像一个义务守夜人,为你们守护遍地月光。”老同事老邻居从电视里知道他来长沙了,就打来电话,他不好意思道歉“还没给你们报到”。
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将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们聚在一起。19日晚的饭桌上,韩少功俨然东道主,主动当起“家乡代言人”,热情地给第一次来汨罗的作家、朋友介绍汨罗粽子和长乐甜酒。
10年后成作家再次“追星”
曾拜访过韩少功的孙频,这次又特意来汨罗。
10年前,她专门来到汨罗八景乡韩少功的村居“体验一番”。“许多文学爱好者、小青年都想去韩老师家看一看,特别是趁他在这边家的时候。我还记得韩老师家有只大猫。”孙频还记得韩少功:衣着随便,大气谦和,没有一点架子。
“韩少功有时又跟普通农民好像没多大区别。”让孙频讶异的是他还会种地、调解农民纠纷。
“一个作家就是能真正地‘藏在民间’,而不是端起来。”孙频说。
10年后,“80后”作家孙频已出版“痛感三部曲”、《我们骑鲸而去》等小说,她的小说中深刻的“人性”实验和犀利笔墨,耐人咀嚼。
“对人性的独到侦测,对经验的鲜活释放,对语言的精准控制,使孙频在文学上高开高走。我既惊讶又好奇,她将要写到哪里去?”韩少功向孙频发问。
孙频很期待这次盛典将揭晓的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上榜作品,将囊括长篇、中短篇、诗集、散文集、非虚构文学等创作,“这是志同道合的聚会,让作家们视野更开阔。”
对于芙蓉文学双年榜的设置,孙频觉得对于作家还是很重要的,“写作是和潜在的读者对话,奖项则是对作家创作的尊重。得到这种被认可、被看到、被读者喜爱的感觉,让人觉得你的创作才有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